手绘稿件扫描完之后,我们需要在PS里对它进行简单的处理,便于之后的上色。在这一步,有两种处理方法:其一,利用PS的图层正片叠底的形式来上色,不需要抠图,但要求背景是纯白色的,因此只需要将图片置入PS中即可;其二,利用PS的通道功能删除画面白色的部分,将扫描稿件处理为线稿再分层上色,其实就是抠图。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正片叠底上色法
开始处理之前,按照自己的习惯将PS的界面布局调整好,这一步似乎不是太重要,但简洁明了的界面往往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在下面的截图中,我按照自己左右手的使用习惯,将画画需要的工具放在左侧,绘图界面放在中间,右侧是编辑文本、画笔设置、通道等设计类工具。其中,左上角放置导航器是为了随时观察画面整体的大关系,而色环插件是为了提高配色效率。
我们先将扫描稿件放进PS里,一般来说扫描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置画面的尺寸和分辨率,在这里我们保持了原尺寸(A3)和300dpi。
画面尺寸和分辨率
PS界面布局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图层面板中,出现了一个背景图层,即置入PS中的原稿。正片叠底上色法的原理是直接在这个原稿图层的上方建立正片叠底图层,将颜色直接压在背景上。
只需要新建一个图层,将其命名为颜色,然后再将这个图层的叠加属性改为正片叠底。
之后,我们在颜色图层中任意涂抹,颜色就会叠加到背景层中,并且不会遮盖到下方图层里的黑色线稿部分。
这样来看,似乎正片叠底上色法非常方便,直接可以叠加颜色,而且还能避免我们都痛恨的抠图过程。但是,正片叠底上色法也存在弊端,那就是当图层面板中出现多个正片叠底图层的时候,各个图层之间的颜色会叠加到一起。
正片叠底上色的效果
例如下图的这种情况,如果需要新建一个上色图层(颜色2图层)来为背景部分上色,那么这个图层中的颜色会跟下方图层的颜色发生叠加。这就像我们用水彩颜料或马克笔时出现的叠色效果,这就是正片叠底上色法的弊端。
多图层正片叠底的效果
当然,如果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也有非常巧妙的办法。我们只需要在图层面板中,将所有的颜色图层整合到一个图层组里,再将整个图层组设置为正片叠底就可以完美地规避问题了。
图层组正片叠底的效果
▌通道抠图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PS来抠图,删掉白色部分,只保留线稿。由于扫描稿件线稿非常复杂,无法通过简单的抠图方式解决问题(路径、选区、色彩范围等),所以要快速抠出线稿,就只能利用PS的通道功能。
首先将扫描稿件置入PS中,先打开右侧的通道面板,我们可以看到在通道面板中除了最上方的RGB通道,还有红、绿、蓝三个分色通道。虽然在不同的颜色模式下,通道都各不相同,但为了方便理解,在这里只以RGB模式为例来做讲解。
将扫描稿件置入PS中
通道面板
我们都知道,RGB颜色模式下,各个颜色都是由红、绿、蓝光学三原色组合的。PS的通道功能,可以理解为一个将复杂的颜色信息分解为光学三原色的映射,每一个通道都准确地标示了每一个原色的分布区域。利用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直接用通道来抠图了。
小技巧:通道的基本知识
在右边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通道和原色之间的关系。光学三原色中,红加蓝加绿等于白色,因此在通道面板中,白色部分表示该通道中有颜色分布,而黑色则表示该通道中没有颜色分布。我们观察红色通道就不难发现,在通道中下面黑色的部分(蓝色和绿色)是没有红色分布的,所以如果直接用红色通道建立选区,就会选中含有红色分布的区域(包括白色部分),将其拷贝为新图层就会得到包含红色的所有部分。
通道示例
在右上角的通道面板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红色通道中,整个面板已经变成了白色(透明部分忽略不计),这就说明红色通道中只有红色这一个颜色分布,没有其他颜色。而下方的蓝色通道和绿色通道,则有黑色的区域,说明在这两个通道中,黑色部分是没有蓝色和绿色分布的。
包含红色的所有部分
抠图后的通道状态
回到我们的画中,已知线稿只有黑和白两个颜色,而白色是由光学三原色组成的,黑色则没有包含光学三原色,因此只需要利用通道来选中白色部分,将其删除,就可以得到纯黑色的线稿。
我们先将背景图层拷贝为一个新的图层,然后再观察通道就可以发现,在所有的通道中黑色和白色的分布都是一样的(因为白色包含所有三原色),所以,只需要任意选择一个通道,将它转为选区就可以直接删除白色部分了。
建立选区的方法是将RGB通道直接拖到通道面板下方的圆形虚线图标(建立选区),或者按住Ctrl键单击RGB通道,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右下角的线稿了(为了看得更清楚,我关掉了背景图层)。如果抠出来之后黑色部分有点透明,则只需要将线稿图层多复制几个,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拷贝图层
通道状态
抠出的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