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奇遇记》表达的是一种自省、反思,是作者想要借着漫画主角直面自己的过去。
小春 8 岁那年,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她的妈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化一次样子。
妈妈有时会变成猫,不听小春的劝阻,故意调皮捣蛋般地将家里的碗盘打个粉碎,看着妈妈狡黠的眼神,小春也没法生气,只好等她安生下来,再拿着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妈妈有时会变成蛇,露出让小春害怕的一面;还有些时候,妈妈会变成嗜睡安静的树袋鼠。
有一次,妈妈变成了鸽子,爸爸上班前嘱咐小春看好笼子里的妈妈,别让她跑出门走丢。看到抗拒囚困的妈妈,小春不忍心,将妈妈放出笼子。她立马飞走了,飞出家门,飞过医院,飞到不知名的田野上空,再也没回来过。
小春上初中后,妈妈终于回家了。这次她变成一只身躯庞大、长有袋鼠尾巴和食蚁兽舌头的怪物,一点都不可爱,但小春还是一眼认出了她,“爸爸,妈妈回来了。”
以上内容来自漫画《小春奇遇记》的前三章。
6 月 14 日,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统称为“中传”)动画专业漫画作品展在校内的广告博物馆开展,《小春奇遇记》作者“铜铜钱”的展位于一个拐角处,看起来平平无奇,远不如其他展位花哨亮眼。
直到你上前翻开摆在桌子上的漫画,看到主角小春对着一个怪物喊妈妈,好奇心会控制你的手指,一页页翻动看下去。
漫画后记中,作者铜铜钱才点明更多信息:漫画讲述的是一位女儿对她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从不解、厌烦到接受的故事。
铜铜钱是中传动画专业漫画与插画方向2021届的本科毕业生,《小春奇遇记》是她的毕业设计,获得校内保研名额的她,后续将继续学习动画制作。
去年大四开学后,她与指导老师韩帅就已沟通好毕设主题,但拖延症作祟,直到今年 3 月才上手开画。作画前,她觉得使用板绘不够“虔诚”和“投入”,于是买下原稿纸和墨水,决定手绘作画。
在她看来,毕设仍有遗憾之处——虽然足够用心,但作画不够自如。刚开始作画时,她觉得漫画的画面最重要,于是画得一板一眼,甚至产生“白纸恐惧症”,看着眼前空白的原稿纸,不敢下笔。后来接触过更多漫画,她改变了想法 ——自由表达才是漫画的精髓,放下包袱,她画得愈发舒适顺手。
以毕设的标准来看,《小春奇遇记》是一部相当成熟的作品,故事完整,希望给予读者感动的同时,也没有陷入“自我感动”的陷阱中。它没有试图去讨论宏大议题,也没有强加某些道义去教育读者,哪怕讲述的是一个严肃、痛苦的现实故事,铜铜钱也给它裹上一层奇幻、轻灵的外衣。
除了人文关怀题材在漫画领域的可贵,铜铜钱描绘的主角心理细腻但不矫情。其亮眼之处在于作者的表达,它表达的不是反抗、毁灭,也不是人性之恶,而是一种自省、反思,是作者想要借着漫画主角直面自己的过去。
《小春奇遇记》的故事灵感,来源于铜铜钱的个人经历。
妈妈的变化
铜铜钱没怎么上过幼儿园,因为那时妈妈总带着她出门到处走。不上学当然很快乐,但常常是走着走着,妈妈就不见了。有时候,担心孩子的爸爸沿街找来,把自己带回家;如果爸爸没出现,铜铜钱就得自己找路回家。
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铜铜钱的爸爸有些担心妻子。每当他离家外出,就把门反锁起来,防止妻子出门走丢。
但这无法阻止铜铜钱妈妈对外出的渴望。有一天,妈妈找到了另一条可以出门的路——她顺着阳台侧边的管道往下爬,过程中手没抓稳,从六楼摔了下去,幸好当时的小区还不是水泥地,草坪拯救了妈妈的生命,随即被送至医院治疗身上的摔伤。
那是铜铜钱上小学时的事,她已忆不清事件细节。只记得妈妈住院时,她被送到姑姑家居住,偶尔会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自己了,也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妈妈好像生病了。
摔伤被治疗好后,妈妈很快就从医院回到家,但情绪变得很不稳定。日常生活中,妈妈也能做事,也会说话,但总是一副神思恍惚的状态,急躁起来会摔东西,咒骂铜铜钱和她爸爸,不做饭,不修边幅,也不打扫卫生。有时候,妈妈会在纸上写一些她完全看不懂的文字,还会打开炉灶烧家里的衣服。再往后,妈妈开始吃西药,白天变得嗜睡,晚上就来了精神,得闹累了才能入睡。
家中其他长辈从未对铜铜钱解释过妈妈的状态。起初,她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惹妈妈不开心,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铜铜钱才明白,妈妈的情绪与自己的行为没有关联。
又长大一些,她逐渐了解到,妈妈患的是躁郁症和精神分裂。
躁郁症学名为双相情感障碍,由于情绪起伏大,时而躁狂,时而抑郁,患者的状态通常被比喻为“坐在情绪的跷跷板上”。遗传、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都有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可以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进行控制,尚无法完全根治。
翻开《小春奇遇记》,铜铜钱将妈妈的种种表现用特征相符的动物进行隐喻。在年纪尚小、不在乎外界眼光的小春眼里,妈妈还是可爱的、可以被原谅的——猫咪外形将妈妈打碎碗盘的行为合理化;露出凶狠一面,那是因为当时的妈妈变成冷血的蛇了呀;而坐在母亲肩头,放声大笑的时候,小春根本察觉不到路人诧异的眼光。
而当小春步入敏感的青春期后,再次一起生活的妈妈的形象就变成骇人的怪物。妈妈每晚发出吼叫,邻居都无法入睡,小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紧捂耳朵,依旧难以阻挡妈妈的叫声和爸爸的安慰传入耳中。
白天上学时,小春悄然观察、接受着邻居们带有责怪之意的目光和疏远。她被母亲吵至无法入眠,也很难按时起床,多次上学迟到后,老师请她家长来学校一趟。爸爸出差了,小春只好找趴在沙发上的妈妈,问她能不能来学校见老师。
妈妈听不懂小春的话,她伸出长长的舌头舔了一下小春的脸,与儿时接触的可爱的猫舌头不同,这是来自一头怪物的舔舐。意识妈妈无法用语言进行回应后,小春流下眼泪,质问妈妈,“既然变成了这个样子,你到底为什么还要回来?真是的……我希望你能一辈子消失在我眼前。”
铜铜钱说,这一段是她画得最痛苦的情节,她不想表现得过于沉重,不想带给读者痛苦,“我很怕画成‘青春疼痛文学’。”
所以下一格漫画中,小春被发出怒吼的怪物吓到,拔腿逃到自己房间,抵着房门,以防受到妈妈的攻击——略带喜剧色彩的追逐戏立马冲散了前几页带来的压抑。
其实,当初选择用动物的外观来表现妈妈的行为,铜铜钱的本意就是想要用奇幻色彩和意象化表达,来削弱现实画面的冲击力,更好被读者接受,“真的画一位母亲在地上撒泼打滚,那也太‘疼痛’了。”
将漫画作为目标
漫画第三章,羞耻感和对妈妈的恨意在小春体内翻涌,“消失吧”,她对着陷入睡眠的怪物举起刀,安静下来的怪物卸去平日展示出的攻击性。
小春握着刀的胳膊在颤抖,手中的刀犹犹豫豫,最终还是没有落到怪物身上。她丢掉刀,蹲下来哭了,“妈妈……”
现实中的铜铜钱并未对妈妈产生过那么强的厌恶,因为她比小春收获了更多善意:从小照顾她的爷爷、奶奶和姑姑,从未在铜铜钱面前表现过对她妈妈的不满;现实中没有将小春一家视为“瘟神”的邻居,他们生活在一所大学的家属楼中,邻居都是爸爸的同事;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根本没把铜铜钱家里的事当回事。
她感觉大家应该都知道,但又装作不知道。毕设完成后,按例交予韩老师接受指导,她感觉到韩老师似乎不太敢对故事进行评论,指导建议更多基于作画层面,“虽然我没有说过故事源于个人经历,但我觉得韩老师应该猜出来了。”
做毕设之前,铜铜钱就有想过将自己的经历画出来,但一直没有进行实践,她害怕画出来的作品平淡无趣。这种心理并不鲜见,当一位创作者想要进行表达时,挖掘、梳理内心的过程中难免陷入自我怀疑,“我想要说的东西是否值得表达?表达出来的意义是什么?”
另一方面,她画得越多,对过去的回忆越多,对妈妈的愧疚也越多。她觉得自己不如漫画中的小春:当初年幼不懂事,没有承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后来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到现在都不敢向身边的人说出这件事,也不想让读者看出漫画画的是自己的经历,“因为我不是漫画中(小春)那个样子。”
那么一位敏感的青春期初中生,发现自己的母亲,成为一只每日吵闹、无法提供帮助、甚至无法进行交流的“怪物”,她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漫画中的小春产生过弑母的念头,但在故事最后,她能与内心达成和解,不在意同学的眼光,主动牵起妈妈的手。而在现实中,我们对父母的伤害大部分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无视、放任或是远离,长大后再隔着一道厚厚的墙,各自生活,各自愧疚。
“我现在觉得当初的自己很过分。”铜铜钱说。初中时,她每天回到家,就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到了高中阶段,妈妈的行为严重影响到她的作息和学习,无奈之下,她和爸爸决定让妈妈住进另一个地方的房子里,爸爸两头照顾着。家庭生活的表象,由无理取闹的妈妈和任劳任怨的爸爸构成,她心中的天平明显会偏向爸爸那边。有一次,她问爸爸有没有出轨过,如果有过的话,她也能接受。
随着年龄增长,铜铜钱的视野逐渐跳出亲子关系的范畴,同为女性,她对妈妈的感受变得更为复杂。
铜铜钱妈妈原本是一位英语老师,好胜心强,直到与爸爸结婚时也未曾有任何特殊表现。铜铜钱出生后,妈妈的情绪开始出现异常,爸爸起初以为是产后抑郁症,后来,也许是想要继续工作、逃离家庭的心理,将妈妈的精神状态变得愈加紊乱。铜铜钱爸爸当时并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偶尔会躲出去打麻将,之后才慢慢培养起耐心照顾妻子。那年,铜铜钱妈妈从六楼摔下来后,家里人决定让她出门工作。她当时跑出国打过工,但最终还是回归到家庭。
铜铜钱有过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出生才导致妈妈变成这样,如果没有自己,妈妈无需做出任何牺牲,足以收获事业上的成功。
她考上大学后,爸爸就搬去妈妈的住处陪伴照顾,铜铜钱说到这里,又低下了头,高中时和妈妈分居,就让她觉得很抱歉,“现在又将所有责任给了爸爸……我到现在都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
她并非完全不关心妈妈。高中时,铜铜钱通过知乎研究“躁郁症”,看到许多患者的家属们都在分享自己的故事,那时她才知道,原来躁郁症这么常见。
铜铜钱发现,包括她在内,患者家属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家人身患躁郁症,大家的感觉都是‘很爱Ta,但又拿Ta没办法‘”,并且都找不到有效的康复方法。
她还去听过精神科专家的讲座,寻求有效的建议,但结果大失所望,专家们只会说一些完全正确、但在她听来不痛不痒(没有实质帮助)的话。“他们只叮嘱要好好服用药物,”别无他法,铜铜钱慢慢接受了“治愈无解”这个事实。
“我们现在都不强求啦,”现在,她还可以去作画的世界中短暂快乐一下。知道铜铜钱要画这段经历时,爸爸很支持她,还会鼓励她,“宝贝女儿,再坚持一下。”漫画画完后,她只给爸爸发了漫画的前半部分,还没敢让妈妈看。妈妈最近几年状态逐渐好转,她们已经可以在微信上聊天,尽管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妈妈单方面发一些很难理解的话。
线下见到的铜铜钱,是一位活泼、有礼貌的大学女生,而把场景切换到社交网络,她就像每位喜欢漫画的年轻画手一样,偶尔分享些“摸鱼”画作。有时候,她看到其他创作者的优秀作品会陷入焦虑,转过头来,自己又很快打满鸡血,开始做兼职赚钱——毕设印刷成本远远高出她的预期,她得接活“回血”。
小春与她妈妈的故事一直被铜铜钱隐藏、消化于身体最深处。其实她最初要做的毕设主题并不是《小春奇遇记》,原本的准备出了问题才临时换成这个故事。面对别人的夸奖,她会惶恐地摆手,在她看来,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好。整个采访过程中,频繁聊起以前的事,铜铜钱没有表现出抗拒、敏感的情绪,也没有含糊其辞,她平静地回忆时,只有鼻尖慢慢变红,也许是被空调吹的冷风冻到了。
时至今日,她仍在责怪过去一直逃避的自己。
“(接受妈妈这件事)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吧,就是逐渐接受了眼前的一切。”她创作这本漫画,是想给自己立一个目标,“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小春一样,不在意他人眼光,勇敢地牵起妈妈的手,永远保护她。以前只是心理上爱她,希望以后自己可以身体力行地保护她。”
《小春奇遇记》最后一章章节名是 “我爱你”。小春再次醒来,发现妈妈这次变成一个比自己还要小的小女孩,又可爱了起来。
妈妈还是去学校见小春的老师了,结束后,她哼着歌蹦蹦跳跳地走出校门,隔着老远,她看到走在放学路上的小春,随即大喊小春的名字,周围的学生纷纷侧目望过向她。妈妈笑着跑到小春面前,问她要不要一起回家,小春能听到旁边的同学对妈妈产生好奇,“好好笑,像个孩子”。
小春这次牵起妈妈的手,“一起回家吧。”两个人走在路上,一辆辆车从她们旁边驶过。
妈妈变成猫,变成猩猩,变成怪物,妈妈就是妈妈。
注:作者“铜铜钱”已将《小春奇遇记》完整版漫画上传至个人微博“小钱今天也要努力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