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在绘画中关于体积感的塑造总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老师常常给学生的作业评价“体积感不足”。何为“体积感”?如果我告诉你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新鲜呢?

在绘画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光,如图所示,一个线框是毫无意义的平面图形,这个时候我们给它打上一个名叫A的光影,那么线条就变得有了体积感。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同样,如果我们将类似的形状罗列到一起,再给它们所占据的空间打上一个名叫B的光影,我们就得到了绘画的作品。

如图所示说明了绘画中的光影要按照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去理解。一种是为了塑造体积感,一种就是为了强化氛围。但是无论是A还是B,这两种光影都不是物理世界里真实的光,而是一种人为的表达画面平面的对比手法而已。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根据光影作用的不同,产生了“三大面”与“五大调”,A光影主要是作用在一个个具体的物体上;而B光影则通过对不同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实现了我们常说的“晕光”“聚光灯”“逆光”等夸张的画面效果,如图所示。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在如图所示的绘画过程中,从线稿到第三步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塑造体积感的过程。这个过程用到了各种阴影色块及光线的对比,被认为是A光源的功劳。在最后一步——整体强化氛围,被认为是B光源的功劳。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提示:由于本文是讲体积感塑造的,所以不涉及B光源,我们只谈A光源。

那么A光源到底有多少种呢?如果按照物理世界的理解有无穷种,但是如果定义为无穷,那么画家就没有办法学习和掌握了。于是画家们就约定俗成单独形成了一种表现体积的光线语言,称为“三大面”与“五大调”。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从表面的思维来看,“三大面”与“五大调”是光线照在物体上产生的物理结果。但是绘画的本质思维认为:如果我不画出从亮到暗的若干个依次过渡颜色的层次,就无法表达出光线照在物体上的感觉。

因为绘画中的光本身并不存在,绘画中的光是靠影体现出来的。而影不过是各种层次的黑色而已。所以,只要一个画家记住了那些类似语法一般的影子类型,就能任意制造出光线。

如图所示,你可以认为是一种虚拟的光照在人物身上产生了类似的“受光”“背光”现象,同样可以认为是画家刻意画出了“类似”对比色块产生了真实的光源感觉。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绘画造型的光影不是事物本身,它仅仅是便于我们表现事物的概括性手段而已。

●三大面:当光面(白)、顺光面(灰),背光面(黑)。
●五大调:高光、固有色、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所以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技能点(如图所示)。假如你是一个画家,若想把一个平面的环状物塑造得有立体感,你会怎么做呢?只要你尽量把一个物体的“三大面”“五大调”都表达齐全了,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就显得真实了。所以但凡是有经验的画家,只要有了绘画对象,一定会先把“三大面”“五大调”准备齐全了。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三大面”与“五大调”的关系是什么?
●“三大面”是塑造型体的最简单的办法。
●“五大调”是塑造型体的最复杂的办法。
一切真实的绘画所采用的办法,一定都在这两者之间。比如,不同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三大面”与“五大调”表现不同所致。并不是每个作品都需要“三大面”与“五大调”齐全,至少图所示的两作品中能看到左边的图里并不是“五大调”的所有要素都表现出来了;而右边的图则在每个形体的表达上要立体得多,但是两者仅仅是风格的选择不同而已。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绘画造型为何需要“三大面”“五大调”?为何不是“四大面”“六大调”呢?
其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肯定出现过很多不同的绘画光源总结。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过于复杂难以传承,所以,画家们公认“三大面”与“五大调”作为绘画教育传承的统一语言。有了规范统一的绘画表达语言,形体的 “体积塑造”步骤都可以理解为逐步添加“三大面”“五大调”的过程。这样做至少有以下两点好处: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造型效率。
●统一绘画造型语言,便于交流与传承。
如图所示为添加“三大面”“五大调”的作品。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绘画中的体积感,其实是一种光的表现

训练物体体积感的造型意识有核心法则:口中念念不忘“三大面”“五大调”还有哪些没有画。

通过训练学习打光,秒懂CG绘画的光线技巧

了解光线与空间,学习CG绘画中的多光源打光技巧